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即日起,人人長壽客戶端開設《2025新春走基層》專題,記者將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等基層一線采訪報道,充分反映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亮點成效,展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加快建設現代化渝東新城干事創業、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以及各項民生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持續改善的生動場景,營造活力涌動、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

【記者走基層】快遞助力!“柚”見好銷路

初冬時節,柚香四溢。11月12日,記者在鄰封鎮鄰封村看到,一株株郁郁蔥蔥的柚子樹上,黃澄澄的柚子掛滿枝頭,陣陣柚香撲鼻而來。種植戶袁昌平正在林間忙碌,為即將到來的采摘季做最后準備。“你聽,這聲音,悶響中帶著點空靈,就是熟得正好。”袁昌平在自家柚林里,拿著一個飽滿的柚子對記者說,他家種植有長壽柚5畝,以前柚子熟了心里發慌,天天琢磨著怎么運出去賣,在路邊擺攤還得跟人討價還價。現在快遞服務點設在家門口,只要顧客下了訂單,自己坐在家里就可以把柚子賣出去。袁昌平的經歷,正是快遞網絡下沉給傳統農業銷售模式帶來的生動變革。為確保長壽柚能夠快速、安全地送達至全國各地消費者手中,鄰封鎮積極協調各快遞企業,量身定制寄遞方案,全力打通服務柚農、柚商“最后一公里”。盡管離長壽柚正式上市還有幾天,但鄰封鎮上的快遞點早已一派繁忙。記者在現場看到,鄰封郵政所的工作人員正熟練地打包、貼單。一個個飽滿的柚子被仔細包裹,準備發往全國各地。“我們從2015年開始收寄長壽柚,致力于為當地柚農帶來安全便捷高效的寄遞服務體驗。”鄰封郵政所負責人袁俊濤一邊檢查包裝質量,一邊告訴記者,“郵政快遞都會在往年經驗的基礎上,提前進行籌備部署,積極推出多樣化產品服務,全力保障長壽柚高效寄遞。”袁俊濤介紹,郵政服務長壽柚寄遞近10年,為應對今年增長的寄遞需求,郵政提前布局,預計在15日內建設完成30個站點,實現入村入戶服務無死角,目前成立長壽柚收寄團隊共10人,配備5輛運輸車。長壽柚作為我區特色農產品,素有“中華名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榮譽稱號,2019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憑借其獨特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價值,長壽柚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黃金果”。鄰封鎮副鎮長蔡喆向記者描繪了今年的銷售保障圖景: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徹底打通從“枝頭”到“舌尖”的“最后一公里”。線上已邀請多位知名網紅達人助陣,并聯動中國郵政“郵樂購”、永輝生活等大型平臺拓寬銷路;線下則在產區主干道精心布置廣告牌、道旗,還設置多個充滿田園趣味的網紅打卡點,讓游客不僅能品嘗長壽柚,更能沉浸式體驗采摘之樂。“物流是其中最關鍵的‘硬支撐’。”蔡喆告訴記者,目前,郵政、京東、順豐、德邦、極兔等8家主流快遞企業全部入駐該鎮,像血管一樣遍布各處的寄遞點達67個。從本月15日采摘季開始,將統一執行惠農寄遞優惠價格。他們有信心讓每一個長壽柚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完好的品相,抵達消費者手中。記者 李輝 曾啟國

2025-11-12

【記者走基層】舒心如廁!葛蘭鎮36戶村民迎來潔凈新生活

淺灰色的瓷磚墻面光潔亮麗,嶄新的蹲便器、洗手池擺放有序,不大的空間里干凈整潔,沒有一絲異味……這是11月6日,記者在葛蘭鎮沙河村村民鄧金中家新改造的衛生間看到的場景,這與過去的舊廁形成了天壤之別。“以前上廁所,那可是件‘頭疼事’。”鄧金中笑著對記者說,過去他家的廁所在屋后的豬圈旁,夏天臭氣熏天、蚊蠅亂舞,雨天一腳泥,冬天冷冷颼颼。“現在好了,政府提倡改廁,我們自己也投了些錢,改造后既方便又衛生。”同樣感受到這份喜悅的,還有中華村村民葉紹林。在他家新改造的廁所里,不僅安裝了便于清理的蹲便器,還特意為老人安裝了帶有扶手的沖水馬桶。“剛開始村里動員改廁,我覺得這么多年都習慣了,花這個錢不值得。”葉紹林坦言,起初自己和不少村民一樣,存在觀望和抵觸情緒。轉變源于鎮、村干部耐心細致地宣傳。“村干部一趟趟來家里,講政策、算健康賬、看長遠效益。見鄰居家改好的廁所確實干凈方便,我也心動了。”葉紹林指著自家潔凈的衛生間,滿意之情溢于言表。鄧金中、葉紹林兩家廁所的“華麗轉身”,是葛蘭鎮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著力改善民生的一個生動縮影。該鎮將農村戶廁改造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通過召開全鎮動員部署大會、黨員干部會、村民院壩會、入戶動員會等形式宣傳改廁對改善生活環境、預防疾病傳播、提升文明程度的積極作用,逐步形成了“全體動員、全民參與、全域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激發了村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觀念轉變,不僅顯著提升了農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也讓村莊的整體“顏值”與衛生面貌有了極大改善。“小廁所,大民生。鄉村要振興,廁所先革命。”葛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鎮已完成36戶農村戶廁改造任務,更多村民享受到了“廁所革命”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接下來,該鎮將進一步加深村民對改廁工作的理解和認同,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到這項惠民工程中來,共同締造更加潔凈、美麗、宜居的幸福家園。記者  李輝

2025-11-10

【記者走基層】拱橋“胭脂紅” 增收“第一寶”

深秋時節,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駛入云臺鎮拱橋村,涼爽的山風拂面,遠山如黛。田間地頭,村民們正忙著采挖、分揀、裝筐,一筐筐皮色鮮亮、個頭勻稱的胭脂紅薯映襯著農戶喜悅的笑臉,構成一幅動人的豐收畫卷。“今年胭脂紅薯大豐收,預計總產量超過100萬斤,根本不愁賣!”拱橋村黨支部書記袁政指著村里熱火朝天的發貨場景告訴記者,訂單應接不暇,晚上都得加班加點打包發貨。素有拱橋“第一寶”的胭脂紅薯,正成為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拱橋村地處明月山山脈,五華山半腰,海拔較高,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土壤以富含鉀元素的山地礦子黃泥為主,加之特殊的山區氣候,孕育出了品質獨特的胭脂紅薯。這里產出的紅薯含糖量高,肉質細嫩化渣,因薯肉呈現獨特的橘黃色且帶有絲絲胭脂紅紋理而得名。“我們村的紅薯,淀粉含量高,口感軟糯香甜,一直都是搶手貨。”袁政捧起剛挖出的紅薯向記者介紹,然而,過去由于種植分散、交通不便、銷售困難,這份大自然的饋贈并未能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轉變始于2015年。為破解“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困境,拱橋村組織成立長壽區三條溝農業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數百畝撂荒地,優選胭脂紅薯品種,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動土地流轉、統一管理、品牌銷售。“以前從沒想過種紅薯還能掙錢,如今紅薯就是我們的‘金疙瘩’。”種植戶甘業蘭感慨道。她家通過種植胭脂紅薯和到合作社務工,每年有5萬多元的收入。合作社不僅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統一收購,還吸納70余名村民參與包裝等環節,支付勞務報酬。10年來,累計幫助村民增收900萬元。隨著胭脂紅薯聲名遠播,拱橋村開始謀劃更長遠的發展。村里添置了加工設備,建成生產車間,將品相稍遜的紅薯深加工成薯粉、薯條等產品,實現了從賣原材料到賣加工品的跨越,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更令人期待的是,拱橋村正積極依托毗鄰五華山旅游區的優勢,探索農旅融合之路。“接下來,打算結合鄉村旅游做文章。”袁政介紹,他們準備推出系列紅薯特色菜品、旅游產品和農事體驗項目,把五華山的游客引到拱橋村來,讓大家真正吃上“旅游飯”。目前,拱橋村已引入企業,計劃結合村內自然資源及高海拔氣候,打造集高山生態農業、特色種植養殖、景觀農業、休閑體驗、康養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屆時,胭脂紅薯將成為游客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記者 李輝 劉霞飛

2025-10-24

【記者走基層】從安居到宜居到樂居——“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高廟村“變形記”

長壽湖畔,秋意正濃。在石堰鎮高廟村,敲擊聲、談笑聲與機器轟鳴聲交織,奏響一曲鄉村“蝶變”的交響樂。昔日沉寂的灣落與傳統農房,借著“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建設的契機正悄然變化:青磚砌花窗,黛瓦映橘色,一座座農房在工匠手中煥發新生。“瞧!這青磚砌的花窗,就是我們本地老師傅的手藝!”站在改造的房屋前,村民蔣仁剛笑容滿面。他指著煥然一新的屋頂和院墻說:“以前墻皮掉粉、雨天漏水,現在又結實又好看。村里推動這個改造,真是想到我們心坎里了。”村黨支部書記劉程木穿梭在施工隊伍中,額上沁著汗珠。他拾起一塊青瓦向記者介紹:“顏色取自本地柑橘,花紋靈感來自荷葉。我們堅持用本地工匠、本地材料,既節約成本,也更留住鄉愁。”“改造不是‘刷大白’,得看每家每戶的實際需求。”劉程木介紹,示范片內42戶農房被細分為“安居、宜居、樂居”三種類型,從基礎安全到功能完善,再到景觀享受,梯度推進,讓每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更讓村民們期待的是,村莊緊鄰長壽湖的天然優勢將被徹底激活。順著劉程木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條沿湖而建的觀光廊道初具雛形。“十里濱湖,一步一景……”他描繪道,村里計劃種植菖蒲,與柑橘園連片打造,讓高廟村成為名副其實的“湖景房”聚集地。環境改善,不僅美了家園,也點燃了產業發展的希望。“在城里打工的侄子問我,村里缺不缺農家樂。”蔣仁剛搓著手,眼里閃著光,“房子漂亮了,路好走了,湖景更美了,不愁沒人來。我們就盼著這一天。”石堰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熊平表示,這個示范片就像一個“引爆點”,成功撬動了全域土地整治、移民后扶等一批大項目落地。目前,研學、露營、越野等社會資本項目主動找上門,正在積極洽談中。如今,高廟村的“美麗實踐”已接近尾聲。本月底全面完工后,這個長壽湖畔的村莊將實現完美蛻變。從“安居”到“樂業”,一幅環境美、產業興、村民富的和美鄉村新圖景,正變得觸手可及。 記者 李輝 劉霞飛

2025-10-23

【記者走基層】石堰鎮:“保姆式”服務護航秋收??

清晨的石堰鎮新灘村,微風輕拂,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稻香。68歲的陳國榮站在田埂上,望著自家5畝稻田里來回穿梭的聯合收割機,甚是滿意。“以前全家老小齊上陣,割稻子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現在機器一會兒就收完了,省時又省力!”陳國榮仍記得以前收稻的場景:天剛蒙蒙亮,全家人就帶著鐮刀下地。大人們彎腰割稻,孩子們在后面捆扎,一天下來最多也只能收一兩畝地。“最怕遇到雨天,稻子倒伏就更難收了。”陳國榮回憶道,收完稻子,全家人要歇上好幾天才能緩過勁兒來。今年,陳國榮早早就在村里的農機服務隊預約了收割機。“兩臺機器小半天就收完5畝地,工錢才600元,今年預計可收5000余斤稻谷。”更讓他高興的是,收割機直接脫粒裝袋,再也不用人工打谷子了。石堰鎮黨委書記余勇介紹,今年該鎮水稻種植面積達2.3萬畝。截至目前,全鎮已完成3000余畝水稻收割。為確保機收安全高效,石堰鎮開通了農機“綠色通道”,簡化年檢、跨區作業手續辦理;組織技術人員為全鎮收割機進行全面“體檢”,排查安全隱患;安監、農機等部門與派出所聯合巡查,杜絕無證作業、疲勞駕駛;通過微信群實時推送天氣、作業需求等信息,確保農戶糧食顆粒歸倉、豐產豐收。記者 李輝

2025-08-07

長壽這里竟有一片五彩稻田,你見過沒?

8月4日,記者走進云臺鎮八字新村的百畝稻田,一幅由黃、白、紫紅、紫黑、綠色水稻“繪制”的巨幅稻田畫卷躍然眼前。據了解,這片稻田占地106畝,其中五彩水稻種植區占地15畝。通過彩稻選育、圖案設計、定點測繪等工序,于5月中旬完成秧苗移栽。經過精細的田間管理,勾勒出房屋、農機、彩色步道、“和美云臺”等圖案文字及造型,將傳統農田轉變為大地藝術景觀,賦予了田野蓬勃生機與活力。“家人通過食療康復的經歷,讓我萌生了發展農業的創業想法。去年,我決定返鄉承包土地種植糧食。”碧宛春(重慶)中醫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碧介紹,公司目前已建立起稻米-粉絲加工產業鏈,未來計劃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通過農業發展帶動鄉村旅游和養生食品產業。“以彩色水稻為核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八字片區第四批市級示范建設規劃高度契合。經過與農戶共同商議,我們確定了‘和美云臺’這一主題。”云臺鎮鄉村振興崗的工作人員譚力介紹,鎮上與農戶共同商議后,設計了五彩稻田的圖案,并邀請了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下一步,云臺鎮將持續深化農旅融合發展,通過產業升級、科技賦能、品牌打造等多措并舉,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美麗宜居、農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 譚莉 夏晨揚

2025-08-04

【記者走基層】李子售價是普通果的3倍,這個果園有啥不一樣?

眼下,在葛蘭鎮灣丘村竹籬笆家庭農場,一顆顆翠綠透亮的巫山脆李掛滿枝頭,像極了晶瑩的綠瑪瑙。當市場上普通李子的價格在“4元至8元區”徘徊時,農場主甘德才的巫山脆李價格卻穩穩站在“15元高地”,還引得游客排隊爭相采摘。這里的巫山脆李憑什么贏得消費者青睞?7月17日,記者帶著疑問前往農場一探究竟。優選良種筑牢品質根基走進海拔700多米的灣丘村,山風裹挾著果香撲面而來,甘德才的30畝李子林就在這片云霧繚繞的山腰上。大學畢業后,甘德才在大城市打拼了20年,始終對家鄉充滿無限眷戀。2018年,他帶著積蓄回鄉,從零開始學習李子種植技術。“現代農業不是拼產量,而是拼品質和品牌。”農場主甘德才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指說道,“我打造果園就認準三個堅持,即堅持選育良種、堅持高海拔種植、堅持生態種植與品質至上。”“種好李子要從選好苗開始。”甘德才撫摸著碗口粗壯的果樹介紹說,返鄉之初,跑遍重慶、四川等地考察,為找到最合適的品種,試種了10余個品種,最終選定巫山脆李。“巫山脆李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果型端正、脆甜多汁,市場認可度高。”甘德才特地從巫山引進優質嫁接苗,雖然每株價格比普通苗貴3倍,但保證了品種純正和成活率。“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李子糖分積累更充分,果肉更加脆甜多汁。”甘德才介紹,高海拔種植不僅減少病蟲害,還延長李子的生長周期,風味更濃郁。生態培育種出放心好果與傳統果園不同,竹籬笆農場全程采用生態種植模式。甘德才將自家養殖的禽畜糞便發酵成有機肥,替代化學肥料;通過人工除草、物理防蟲等方式最大程度減少農藥使用。李子林里,一群土雞在李樹下巡邏。“這可是我們的'生物除草機’。”甘德才抓起一把散發著醇香的褐色肥料,“雞糞羊糞發酵的‘營養餐’,比化肥金貴多了。”為了防蟲,他還給每棵樹穿上“防蟲裙”(粘蟲板),掛上“小燈籠”(誘蟲燈)。雖然每畝要多花幾百元,但換來“可以帶皮吃”的安全果。“我們專門開車過來,這里的李子不打農藥,吃著特別放心。雖然貴點,但值得!”正在采摘的王先生邊摘邊說,不一會兒,籃子已裝滿李子。在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甘德才用“生態溢價”證明了優質優價的市場規律。在甘德才的農場里,每個細節都在講述一個道理:當農業遇上匠心,“土疙瘩”也能變“金元寶”。記者 李輝 曾啟國

2025-07-21

【記者走基層】萬順鎮:水稻“飛防”助豐收

“裝藥、定位、噴藥、返航……”7月7日,記者在萬順鎮白合村看到,“飛防”操作人員輕點遙控器,伴隨著嗡鳴聲,大型噴藥無人機緩緩起飛,在空中灑下細密的水霧,很快就完成約70畝稻田的“飛防”作業。萬順鎮農技人員周伯安介紹,眼下水稻正處于生長關鍵期,也是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高發期。這些病蟲害一旦大規模出現,將對水稻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為及時遏制病蟲害蔓延,保障水稻產量和品質,萬順鎮組織專業的“飛防”作業隊,利用植保無人機開展大面積統防統治作業。“我種了七八畝地,以前自己打藥,要背著噴霧器打一天,現在無人機作業,幾分鐘就能完成,省時又省力。”白合村村民羅明蘭高興地說。據了解,自6月初以來,萬順鎮組織“飛防”作業隊加班加點進行作業,目前完成6500畝稻田病蟲害防治工作。記者 但宇 陳鈺

2025-07-08

【記者走基層】長壽湖鎮:無人機“飛防”作業 助力水稻穩產增收

眼下正是水稻生長關鍵時期。連日來,長壽湖鎮搶抓晴好天氣,使用植保無人機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作業,通過科技手段助力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產提質增效。記者在長壽湖鎮紅光村看到,植保無人機在稻田上低空飛行,在技術人員操控下,無人機沿著稻田不斷噴出水霧。紅光村種植大戶袁全紅說:“以前雇人施藥,一天只能覆蓋二三十畝,現在無人機按航線精準噴灑,我家70畝地無人機2個小時不到就能完成,省時省力也省心。”長壽湖鎮農業服務崗工作人員蒙玲玲介紹,無人機采用超低容量噴霧,選用低毒高效的農藥防治病蟲害,可減少化學用量30%,每架無人機一天作業可達400畝,不僅極大地提高作業效率,還能保證農藥噴灑的均勻性和精準度,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今年,長壽湖鎮共出動6臺植保無人機,計劃對4500畝稻田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農戶1000余戶,無人機蟲害防控工作預計7月中旬全面完成。記者 肖婭

2025-07-08

【記者走基層】果園建起防雨棚 效益提高了五成

6月23日,記者來到位于新市街道東門村2組的傅森果蔬桃梨采摘園,負責人傅森林正穿梭在茂密的桃林間,察看桃子的成熟狀況。記者留意到,近期持續降雨讓果園的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然而桃樹上卻不見雨水的蹤跡,一個個成熟的桃子也全然未受到雨水的侵蝕。傅森林告訴記者,這都要歸功于新技術的應用。傅森林投身果蔬種植行業已有10余年。起初,他在雙龍種植蔬菜,后來逐漸轉型水果種植。2021年,為了發展水果采摘業務,他來到新市街道東門村,流轉了100余畝土地,全程原生態循環種植桃子、梨子、臍橙等水果,其中高品質桃子更是果園的特色招牌。園內桃子品種豐富,涵蓋蟠桃、黃桃、油桃等30余個品種,采摘期從每年5月持續到10月。然而,在種植過程中,傅森林遇到了難題。他發現,在5到7月份成熟的桃子中,蟠桃和油桃極易出現裂果現象,糖分也會隨之下降,還有落果現象發生。經過咨詢農委專家,傅森林得知,這是因每年這段時間多陰雨寡照天氣所致。“難道農業真的只能靠天吃飯?”傅森林不甘心,他堅信科技的力量,“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建設合適的避雨設施”。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傅森林積極行動起來。一方面,他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他邀請市農科院果樹所、市農技總站、區農研中心的相關專家多次來到果園,為果樹“把脈開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底,區農委決定在傅森林的果園實施連陰雨寡照區水果高糖高產關鍵技術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借助項目資金,加之傅森林的自籌資金,果園建成了15畝手動伸縮式防雨棚和10畝簡易拒雨布。記者看到,這種伸縮式防雨棚由主架、防雨布、鋼線、地錨、緊線器、收放線、鋼絲繩卡扣、掛鉤等部件組成,棚頂如三角雨傘形,不會因積水導致棚架垮塌,收折也很方便。“這段時間持續降雨,但通過觀察,困擾果園多年的難題基本解決了。預計今年效益能夠提高50%以上!”傅森林信心滿滿地說道。記者 李秋晨

2025-06-24

【記者走基層】從都市繁華到鄉土情深,他架起鄉村振興的“電商之橋”

6月13日凌晨2點,云臺鎮八字村清邁風情街萬籟俱寂,唯有劉苒的店鋪還亮著燈。電腦屏幕的藍光映照著他專注的面龐,他正反復修改著“稔愫”品牌新品——“芒夏逐濕米茶”的宣傳文案,鍵盤敲擊聲在寂靜的夜里格外清晰。從曾經穿梭于都市寫字樓、在商海叱咤風云的創業者,到如今扎根鄉村、一心撲在農產品電商事業上的“新農人”,劉苒用實際行動架起鄉村與外界的“電商之橋”。告別都市霓虹 尋回鄉土初心2003年,從重慶渝西學院(現重慶文理學院)政治歷史教育專業專科畢業后,劉苒進入重慶聯通公司歇臺子營業廳,從一名普通營業員做起。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一路晉升,成為營業廳主任、分部經理,直至部門主管。2011年,懷揣著創業夢想的他毅然辭職,在都市商海里開啟拼搏之路。開手機店、進軍電商領域創辦淘寶店鋪“優格誠品”、打造眼鏡品牌“吾目”、涉足網約車租賃行業……近20年的時間里,劉苒在商業浪潮中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人脈。盡管在城市里取得不錯的成績,劉苒的內心卻時常感到迷茫。“在都市里打拼,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忙著追逐一個又一個商業目標,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劉苒回憶道。202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云臺鎮,就職于重慶清邁農業有限公司。剛踏入這片土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鄉親們質樸的笑容,以及漫山遍野的優質農產品,讓他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情感被喚醒。在走訪農戶的過程中,劉苒看到一位老農守著自家種的優質大米,卻因沒銷售渠道而愁眉不展。“這些大米口感好、品質高,只能在當地小范圍售賣,太可惜了。”那一刻,劉苒意識到,鄉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他所積累的商業經驗或許能在這里派上用場。深耕電商沃土 點燃鄉村希望說干就干。2024年,劉苒在八字村創辦耘心誠品電商中心。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起初,村民們對電商充滿了疑慮和不信任。“在網上賣東西靠譜嗎?會不會被騙?”面對村民們的質疑,劉苒沒有退縮。他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地向村民解釋電商的優勢和前景。村民余波就是劉苒最初的“學生”之一。“我剛開始啥都不懂,連手機拍照都拍不好。”余波笑著說,“劉老師一趟趟往我家跑,手把手教我怎么給大米拍照,怎么寫產品介紹,還教我怎么和客戶溝通。”在劉苒的指導下,余波家的大米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得越來越好,訂單從最初的零星幾個,到后來每天都有幾十單,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為了讓更多村民掌握電商技能,劉苒定期在電商中心舉辦培訓課程。課堂上,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電商知識,還邀請已成功的村民分享經驗。“大家看,這是張大姐家的咸菜,通過電商平臺,她家里的幾十斤咸菜一次就賣完。”劉苒一邊展示手機上的銷售數據,一邊鼓勵大家,“只要大家愿意學,肯用心,都能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出去。”在劉苒的努力下,電商中心逐漸走上正軌,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云臺鎮的特色大米、土雞蛋、蔬菜等農產品,成為電商平臺上的“搶手貨”。截至目前,電商中心已幫助當地數十家農戶打開銷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打造特色品牌 繪就振興藍圖簡單的農產品銷售只是起點,劉苒深知,要實現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特色品牌。2025年,他創立了“稔愫”品牌,將云臺鎮本地的優質物產與中醫節氣養生理論相結合,推出了一系列節氣養生產品。“‘稔’代表豐收,‘愫’代表情懷,我希望通過這個品牌,讓更多人了解云臺鎮的優質農產品,讓大家感受到傳統養生文化的魅力。”劉苒介紹,為了研發產品,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中醫典籍,結合當地的物產特點,反復做試驗。針對初夏的“立夏”與“小滿”節氣,他們以本地稻米為基底,推出了清除濕困的“芳華初綻米茶”,隨著“芒種”與“夏至 的到來,祛濕散寒、補充正氣的“芒夏逐濕米茶”順利上市。這些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我本身濕氣重,喝了這個米茶后,感覺身體輕松了很多,味道也很不錯。”一位購買過產品的顧客評價道。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劉苒嚴格把控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還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與此同時,劉苒積極參與“鄉村合伙人”就業創業服務站項目。他的電商中心為當地提供了產品灌裝、食材處理、產品包裝、快遞打包等就業崗位,幫助26名殘疾人實現了就近靈活就業。“在這里工作,不僅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一位在電商中心工作的殘疾人感激地說。展望未來,劉苒充滿信心:“電商只是一個切入點,我希望未來能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集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旅游體驗于一體的產業鏈。讓更多人走進云臺鎮,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愛上這里的產品。” 記者 李杉

2025-06-13

【記者走基層】高廟村:土院換新顏 湖畔生金景

長壽湖畔的石堰鎮高廟村,一場以“美”為筆的振興實踐正熱火朝天。這個曾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村莊,如今通過打造“巴蜀美麗庭院”,讓老宅換新貌、環境大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活力,一幅生機勃勃的新圖景正在湖畔徐徐展開。走進高廟村土地灣,眼前一片繁忙景象: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們頂著烈日,仔細地為一座座農房“改頭換面”。泥刀敲擊青磚的脆響與攪拌機的低沉轟鳴交織,奏響鄉村蝶變的序曲。這里,42戶民房被整體納入“巴蜀美麗庭院”示范點改造工程,正經歷一場“內外兼修”的蛻變。“這次改造,群眾意愿是設計的核心出發點。”高廟村黨支部書記劉程木介紹,改建方案巧妙融合本土特色:提取豐收的橘色、田間荷葉的翠綠為色彩靈感;本地常見的青磚、青瓦被大量運用,既節約成本,又保留了巴蜀韻味。42戶民房改造根據實際需求,精準劃分為“安居型、宜居型、樂居型”三類梯度推進,確保實用與美觀并重。這輪改造不止于房屋外觀的提升。劉程木透露,改造方案中,村史館和多項公共活動設施也赫然在列。但更讓村民翹首以盼的,是全盤激活村莊三面環水的獨特優勢——沿長壽湖自然蜿蜒的岸線,將打造一條綿延10公里的濱湖觀光廊道及相互串聯的休閑步道。劉程木描繪著藍圖:“廊道沿線將種植再力花、菖蒲等觀賞花草,結合稻蝦共生生態園的建設,昔日的舊宅院將華麗轉身,變成自帶觀景露臺的‘湖景合院’”。環境提升是起點,產業興旺是方向。“巴蜀美麗庭院改造不僅是打造舒適的居住環境,更是為高廟村發展鄉村旅游鋪路架橋。”劉程木信心滿滿地說。村民潘廣清也滿懷希望:“已經有在外的村民有意愿回村發展,我們肯定也能跟著沾光,增加些收入。”話語樸實,卻道出了鄉親們對家鄉宜居又宜業的共同期盼。(效果圖)昔日舊院靜待重生,濱湖長廊指日可待。高廟村這場“美麗實踐”,正為鄉村振興故事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 余舸 楊甜甜 戴璐堯 實習生 王永欣

2025-06-10